哈尔滨工程大学源自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毛泽东主席为学院颁发《训词》,1959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船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六机械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07年,成为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海军共建高校。2019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23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来校视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和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察看教学科研成果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强调,哈尔滨工程大学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办学特色,矢志创建一流,服务强国强军,服务东北振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新功。
学校是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6年被确定为首批 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 双一流 建设行列。学校坚持 三海一核 (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办学方略,为我国船舶工业、核工业、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国船海核领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文校园、智慧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2020年,学校入选全国文明校园。2024年,学校党委入选 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培育创建单位。学校占地面积153.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8.58万平方米。学校设有27家教学科研单位,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实验室研究分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6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1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国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全国首批教育部-华为 智能基座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6个。学校是教育部批复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黑龙江省委编委批复牵头建设黑龙江工程师学院、人社部认定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会员单位、首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平台授权高校。学校哈军工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 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图书馆共有藏书770余万册,电子期刊7.91万种,获批 全国舰船科普教育基地 。
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承 强优固基、交叉跃升 建设理念,着力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现有本科招生专业4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3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18个。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地球科学7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世界前1‰。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着力造就国际一流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现有教职工308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442人。教师队伍中现有院士6人(含双聘), 全国创新争先奖 获得者3人,各类国家级人才200余人次, 龙江学者 支持计划入选者3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2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10个。教师获评 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 ,3个集体获评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1支团队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3支团队入选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工学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的新时代 工学 人才。学校现有学生3.4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7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31万余人、博士研究生3900余人、留学生700余人。学校另有成人学历教育学生2600余人。学校学生获评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最美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9人荣获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提名奖及入围奖。近年来,学生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重要奖项逾千项。其中, E唯 代表队连续两年获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打破世界顶尖高校对该项赛事20年的垄断;近五年获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奖项75项。学校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先进集体奖,连续6次捧得 挑战杯 大学生系列竞赛 优胜杯 ,获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重要贡献单位。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E唯 机器人创新团队、 创翼 创新团队获全国大学生 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3%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毕业生以 可靠顶用拔尖创新 等特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毕业生去向主要为 三海一核 主体领域及国家战略重要领域,就业的毕业生中超过70%投身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近半数毕业生在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就业。在18余万名毕业生中,有200余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近万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创新、引领、育人、报国的科研宗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强化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育人,产生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担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科研工作一直是学校发展的先行力量,不仅以国内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曾摘取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高性能船舶、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水下通信、核安全与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船海核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是我国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核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学校是我国首座数值水池虚拟实验系统的联合牵头研制单位,是我国大型邮轮、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船用发动机、华龙一号等国之重器的关键技术支撑单位。学校研制的 悟空号 深潜器成功自主下潜至10896m,是目前我国自主下潜最深的无人无缆深潜器。学校研制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服务于以蛟龙号为代表的载人深潜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发的深海亚米级水声综合定位系统,保障了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的历次深潜任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自主研发的深海作业核心关键装备DP3动力定位系统装配在我国多型科考船和作业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三五 以来,承担各类项目超1万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 双认证 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学校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广泛开展国际教育科研合作和人文交流。学校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30余个国家13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与英国阿伯丁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合作举办本科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包括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在内的18个国家及地区43所高校建立了学生联合培养和交流交换项目;与乌克兰国立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 孔子学院 ,荣获全球 先进孔子学院 称号。学校是 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 项目、 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 项目、 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 项目、 居里夫人奖学金 项目委托培养单位,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全国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 称号。学校牵头成立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简称ICNAME),发起成立 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联盟 ,是 北极大学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 成员单位。
学校继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始终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将 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 作为价值追求,秉承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的校训, 忠诚、坚韧、团结、创新 的校风, 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 的教风, 严谨、求实、勤奋、创新 的学风,践行 五个坚持、五个注重 办学原则,弘扬 以忠诚为灵魂、工学为境界、船海为特色、创新为动力 的大学文化,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生命线,深化中国特色、国防底色、工信特色、船海核特色、龙江特色,以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打造 三海一核 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奋力开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